人類采用鋼結構的歷史和煉鐵、煉鋼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。
對于一個國家來說,還和本國的鋼鐵產量有關。在古代,我們中華民族在冶煉技術方面是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的。從江蘇和湖南長沙等地春秋時期的墓葬和遺址中,發現人工冶煉的鐵塊、鐵條、鐵銷、鐵錛等,說明中國在春秋時期已使用人工制鐵。
中國發現的Z早生鐵制品,比外國先使用生鐵的時間早一千八百多年。我國也是用鐵建造承重結構的國家。
在公元前二百多年(秦始皇時代)就已經用鐵建造橋墩。
在公元前六七十年間,就成功地用熟鐵建造鐵鏈橋。以后建造的鐵鏈橋不下數十座之多,其中以云南的沅江橋(四百多年前),貴州的盤江橋(三百年前)及四川瀘定大渡河橋(建于1696年)。大渡河鐵鏈橋凈跨長達100米,橋寬2.8米,可并列兩輛馬車,由九根橋面鐵鏈和四根橋欄鐵鏈構成。鐵鏈是由生鐵鑄成,每根鐵鏈重達一噸半,錨固在直徑為20厘米,長4米的錨樁上。該橋比英國用鑄鐵建造的歐洲跨長31米的拱橋早八十三年,比美洲跨度為 21.3米的鐵鏈橋早一百多年。
此外我國還建造了不少鐵塔,如湖北荊州玉泉寺鐵塔,山東濟寧寺鐵塔和鎮江甘露寺鐵塔等。這些建筑物都表明了我國古代建筑和冶金技術方面的高度水平。
我國古代在金屬結構方面雖有卓越成績,但由于長期封建制度的束縛,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,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國家,倍受帝國主義、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和剝削,鋼結構的發展比較緩慢。解放前一些為數不多的鋼結構,象鐵路和公路橋梁,高層建筑等,幾乎全是外商承攬設計和施工的...
新中國成立后,在黨的領導下,中國人民長期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,成為國家的主人,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,鋼結構科學技術和工業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。
五年計劃期間,我國很快地出現了自己的鋼鐵冶金企業、重型機器制造業、汽車制造工業、動力設備制造工業以及一些輕化工業等,在這偉大的建設事業中,很多廠房,都采用了規模巨大的鋼結構。其中主要的有:恢復和擴建了鞍山鋼鐵公司、武漢鋼鐵公司和大連船廠等;新建的有太原、富拉爾基重型機器制造廠、長春汽車制造廠、哈爾濱和四川的三大動力廠、洛陽拖拉機廠以及一些飛機制造廠等。
鋼結構的發展有賴于鋼產量的提高
我國冶金工業建國后雖有了很大的發展,但產量還不高,使鋼結構在我國的采用受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,只在必需采用鋼結構的重要建筑物中才得到應用。
公用和民用建筑中,主要的有首都人民大會堂60米跨度的鋼屋架,北京工人體育館94米直徑的懸索結構、首都體育館99米跨度的平板網架結構,上海體育館110米直徑的圓形平板網架結構、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陳列館70米跨度的三鉸拱鋼結構。在高聳結構中,先后建成200米高的廣州電視塔、210米高的上海電視塔,325米高的背景環境氣象桅桿等。
此外,預應力鋼結構、薄壁鋼結構、鋼管混凝土結構、高強度螺栓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。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,鋼產量的提高,鋼結構在我國建設事業中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。